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来源:教育信息报)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已经胜利落幕。站在“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起点,这次会议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宣告,要在2015年全面建成惠及浙江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同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我省整整提前了5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目标。但惟其如此,才体现出教育的前瞻性和先导性地位,并增加了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份紧迫感与责任感。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这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现代化反映的是教育良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状态,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体现的是国民生活质量,基本功能是培养现代公民,基本特征是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凸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眼光认识教育现代化,用战略眼光看待教育工作,进一步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记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的深刻道理,不断深化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快走出一条更加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更加依靠科技进步、更加依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有效推动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支撑并保持浙江的先发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继续走在前列。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新形势下浙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是一项兼具永恒性和时代性的事业。所谓永恒性就是那些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价值,譬如形成人的基本道德价值、丰富人性、热爱国家和自然等。而时代性则是指教育必须研究社会的变化,并适应那些变动着的因素而作出自己的改变。目前,我省总体上完成了教育普及任务,全面进入到由“有书读”向“读好书”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新阶段,进入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跨越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对照国内外发达先进地区的教育水平,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克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老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根本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改革创新引领省、教育国际化先行省、教育现代化示范省。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也是全省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教育凝结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体现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我们才能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多样化教育和终身教育,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强烈愿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